如何叫醒沉睡的住房公积金 让百姓更有安全感

2015/6/3 8:15:06  |  作者:  | 关注度:  | 【字号:↑大   ↓小
       6月伊始,初夏荷风,送来阵阵清香,也送来一系列新政。近期打算买房的帝都小伙伴们有福了,自本月起执行的北京公积金贷款新政策,不乏各种亮点与诚意:首套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为二成,贷款最高额度为120万元,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为三成,贷款最高额度为80万元。
       实际上,今年以来全国32地都对住房公积金政策做出了积极调整,百余座城市发布了不同力度的公积金松绑政策。可以说,公积金政策放宽的走势已很明显,这对于有购买自住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的亲们来说,是件好事。
       住房公积金,经常被吐槽的一种“神奇”的存在。“只听说过从未见过”、“收益还不如余额宝”、“取3万块要用21个月”、“存着存着就变成了养老金”……甚至有网友还算了笔账,月缴1000元公积金,一年只能得利息22.75元,相当于一斤瘦肉的价钱。当然,在这物价拔腿飞奔的时代,恐怕很快就连一斤肉也买不起了。
       但对很多秉承传统观念的中国百姓来讲,肉可以不吃,房不能不买,就算节衣缩食,也要住有所居。一户自己的房子,不只是挡风遮雨的屋檐,更有安身立命、结婚生子、小孩上学、长者养老等幸福生活的寄托。那么,买不起房去找谁?找公积金吗?相比之下,估计还是找银行和找亲戚更靠谱。解决人们的住房困难问题,是公积金制度的本意所在,但还原到现实中,提取难、范围窄、门槛高、收益低等问题不一而足。面对飞涨的房价和物价,数万亿元公积金在睡懒觉,买不起房的人依旧买不起,眼睁睁看着钱贬值,想取取不出来,投资收益跟我们半毛钱关系也没有,当然让人累感不爱。
       如何唤醒沉睡的公积金,让百姓更有获得感?如何在保障公平的同时,兼顾效率?这些都是当前公积金制度改革面临的实打实问题。上个月中旬,《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》中提出一系列涉及经济、民生等领域的改革日程表,其中就包括“研究提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,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”。
       改革进程中,法治的力量不可或缺。就像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,要想解决问题,首先得直面问题。现行的《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》于1999年颁布,显然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与民生的发展需求,它的修订是绕不过的一步。然而,呼声很高,难度很大,公积金一头连着民生,一头连着楼市,牵一发而动全身,在住房公积金这个篮子里,装的是全国1亿余名职工7万多亿元的幸福梦,如何协调和分配好各方利益,如何公平兼顾各地区、各阶层的不同需求,如何在防控风险的同时盘活存量、激发增量,如何更好地兜住民生底线,让利、创利于民,如何做到监管到位、运作透明,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。解决它们,慢不得,也急不得。前后历经了3年时间,《条例》修订草案稿终于在去年底完成,据此前报道,本次修订或集中在公积金用途多元化、降低提取门槛等方面,都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,可期可盼。
       让公积金好看又好用,改革箭在弦上,大伙儿拭目以待。其实,关于“钱去哪儿了”、“钱该去哪儿”的疑问,在其他许多领域又何尝不是长久以来的顽疾。医疗保险、养老保险、彩票资金、土地出让金、高速公路收费等公共资金,究竟有多少在沉睡,又有多少去向不明?在“互联网+”的时代,监管再想蒙混过关,将会越来越难,让改革迈开大步,尽早走上阳光化、法治化的轨道,亦是众望所归,大势所趋。
 
 
 
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网联系。